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有研究者认为基因易患性也参与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机制[31]。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有十几个基因位点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大多数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其编码蛋白分子的生化功能异常与家族性帕金森病或散发性帕金森病密切相关。在大多数人群中,帕金森病以散发性为主,约占总病例的90%,其风险关联基因主要为SNCA、LRRK2和GBA基因;家族性帕金森病约占10%[25],根据遗传模式,该病的遗传表现可分为显性或隐性两种,其中SNCA(PARK1)、UCHL1(PARK5)、LRRK2(PARK8)、CHCHD2、GBA和VPS35(PARK17)基因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arkin(PARK2)、PINK1(PARK6)、DJ-1(PARK7)和ATP13A2(PARK9)基因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另外LRRK2基因突变是家族性和散发性帕金森病常见的病理机制之一,LRRK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是G2019S(占家族性帕金森病的5%~6%,散发性帕金森病的1%~2%)[32]。
1.PINK1和Parkin基因:帕金森病家族基因PINK1和Parkin介导线粒体降解[33, 34, 35]。PINK1蛋白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rkin蛋白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已经证明PINK1的激酶活性受其激酶结构域中特定位点(Ser228、Ser402和Thr257)的自磷酸化调节,在线粒体应激下,这一过程对于线粒体从细胞质中转运Parkin蛋白到线粒体膜上至关重要[36](图1)。
图1 PTEN诱导激酶1(PINK1)与Parkin蛋白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机制(本图片为作者原创)
Figure 1 Regulation of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 (PINK1)/Parkin pathway in mitochondrial processes (This picture is original by the authors)
当线粒体功能正常时,PINK1蛋白运输到线粒体内膜上被切断,重新回到胞质中被降解。当mPTP发生去极化或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时,PINK1不能被运输进内膜以及被降解,通过磷酸化线粒体外膜蛋白上的泛素(ubiquitination)Ser65位点,从而招募Parkin蛋白到线粒体外膜上并磷酸化Parkin,解除其自抑制作用从而增强连接酶活力。Parkin结合pS65-泛素使之保留在线粒体外膜上。激活的Parkin在线粒体外膜上引起底物泛素化修饰和泛素组装,包括Mfn1/2、VDAC1等,泛素化的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在进行一系列生物过程后通过蛋白酶体降解,而Mfn2的下调能够诱导内质网-线粒体接触部位的丧失,最终导致线粒体分裂;同时泛素化的VDAC1募集自噬受体蛋白OPTN(optineurin)进而诱导自噬体形成和线粒体自噬[4,37, 38, 39, 40, 41]。PINK1基因上一些位点的突变,如帕金森病致病突变Q126P、G309D和L347P,可显著降低PINK1磷酸化Parkin的水平,并且减弱PINK1促进Parkin介导的聚泛素化,导致受损线粒体的积累[42]。Parkin基因相关的帕金森病致病突变K161N、R275W和G430D不能泛素化VDAC1,可能会阻止受损的线粒体释放促凋亡因子,进而导致受损线粒体的积累[43]。最近新的研究发现,PTEN的一个新家族成员PTEN-L可调控pS65-泛素,降低Parkin的E3泛素连接酶活性,进而抑制线粒体外膜蛋白的降解最终抑制线粒体自噬[44]。与PTEN-L类似,具有EF-hand结构域的蛋白磷酸酶2(protein phosphatases with EF-hand domains2,PPEF2)亦可通过去磷酸化抑制PINK1介导的自噬[45]。
另外,PINK1可能通过磷酸化Drp1S616以促进线粒体分裂来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和自噬[46],线粒体的去极化可诱导PINK1/Parkin与Miro蛋白相互作用,PINK1通过调控线粒体Ca2+外流,与Mrio/Milton/Kinesin复合体共同调节线粒体在细胞内转运[34]。Parkin可以泛素化并促进Parkin相互作用底物(parkin-interacting substrate,PARIS)经蛋白酶体降解,使PGC-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 1α)转录水平上调,促进线粒体合成,Parkin的功能损伤会导致PARIS蛋白聚集和PGC-1α生成减少[47],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
2.DJ-1基因:细胞内DJ-1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DJ-1根据其在不同的亚细胞部位而发挥不同作用。细胞质中的DJ-1通过降低自身的等电点来降低活性氧对细胞的损伤作用,亦可通过促进合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发挥抗氧化作用,降低氧化应激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48]。DJ-1的E64D突变削弱线粒体呼吸,增加活性氧生成[49],引起大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增加,进而导致溶酶体功能障碍和α-syn积累。研究证明DJ-1是一种MAM蛋白,DJ-1缺失导致MAM形成障碍,DJ-1突变可导致内质网钙离子释放障碍、线粒体钙摄取障碍等[50, 51]。DJ-1亦可通过影响Parkin以及α-syn参与帕金森病发病[52]。
3.SNCA基因:α-syn主要位于神经元突触前末梢、由SNCA基因编码[53],调节突触功能和信号传导,其基因突变可抑制UPS,增加内质网应激加速膜反应[54, 55],其中A30P、A53T、E46K位点的突变可能通过破坏α-syn与多巴胺能神经元脂质的结合而导致细胞坏死[56];G51D位点的突变可诱导α-syn形成一种新的病理纤维类型,G51D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和诱导神经元内源α-syn聚集的能力[57],提示不同的突变位点导致帕金森病发生的机制也有所不同。α-syn在体内以多种构象存在,其动态平衡受氧化应激,蛋白修饰等因素的调控。例如,特异性地抑制分子伴侣热应激同源蛋白70(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70,Hsc70)、热休克蛋白90β(heat shock protein 90β)与α-syn的相互作用时,α-syn聚集到线粒体,其α-syn原纤维对溶酶体膜的渗透性作用损害溶酶体的降解功能[58, 59]。有研究发现α-syn寡聚体与内质网膜不完整性有关,可能通过内质网调节钙稳态进而引起神经毒性作用[60]。另外,α-syn可抑制GTP-环水解酶1(GTP-cyclohydrolase 1,GCH1)的活性[61],SNCA基因突变可使线粒体过度分裂,因此,SNCA基因突变导致的线粒体自噬异常活跃,可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多巴胺代谢异常,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氧化应激反应增强、ATP生成不足、蛋白异常聚集、细胞凋亡,最终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
4.LRRK2基因:LRRK2由PARK8基因编码,拥有多重酶活性的大分子蛋白,包括具有GTP酶活性的ROC(Ras of complex protein,属于小G蛋白家族)和激酶活性的Kinase结构域,以及COR(C-terminal of ROC)、WD40和其他与蛋白相互作用相关的结构域[62]。虽然LRRK2在细胞中的生理功能目前大部分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RRK2在自噬调节、微管动力学和线粒体功能中发挥作用[63]。LRRK2定位于线粒体、内质网和突触小泡中的膜上。LRRK2基因的帕金森病相关致病突变体表达对线粒体的影响包括:增加线粒体的片段化和膜电位的降低,产生更多的活性氧和更少的ATP,导致线粒体Ca2+通过Na+/Ca2+/Li+交换器(Na+/Ca2+/Li+exchanger)被挤压,降低mPTP阈值,增加细胞死亡,导致细胞对应激源的脆弱性增加。LRRK2基因致病突变相关的病理特征呈现多样性,相同的突变可以引起不同的神经病理表型,例如,LKKR2 R1441C突变体与路易小体的形成、黑质神经元的丢失和神经原纤维的形成有关[32]。LRRK2基因与Drp1表达紧密相关,LRRK2 G2019S和R1441C突变体在神经元中的表达诱导线粒体片段化,通过磷酸化Drp1加速线粒体的分裂,导致活性氧水平升高[64, 65]。此外,LRRK2基因(G2019S和R1441C)还通过增强Rab10的磷酸化水平抑制其与OPTN的相互作用,减少Rab10和OPTN积累在线粒体膜上,从而抑制有丝分裂和自噬[66]。
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LRRK2通过从Miro/Milton/Kinesin马达复合体中清除线粒体外膜蛋白Miro来调节有丝分裂,减少线粒体沿细胞骨架转运作用[63,67]。LRRK2 G2019S突变体破坏LRRK2 Miro复合体,减缓Miro清除,影响线粒体吞噬。此外,PINK1和Parkin可协同LRRK2,以Miro为降解目标,PINK1/Parkin通路和LRRK2通路并行并向Miro聚合,并影响泛素化过程,引发家族性帕金森病[68, 69],这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一个共同特征(图2)。
图2 富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2(LRRK2)基因在线粒体动力学中的作用。线粒体动力学的改变与线粒体-内质网之间接触位点的形成有关,Mrio参与内质网线粒体接触结构的Ca2+调节和Ca2+相关的线粒体形状控制。LRRK2基因的突变可以延迟PTEN诱导激酶1(PINK1)/Parkin靶点Miro的移除(本图为作者原创)
Figure 2 The role of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 (LRRK2) in mitochondrial transport. Endoplasmic reticulum forms close contacts with mitochondria, which is essential for calcium regulation in cellular microcompartments. Mrio is involved in Ca2+ regulat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mitochondrial contact structure and Ca2+ related mitochondrial shape control. Mutations in LRRK2 delay the removal of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 (PINK1)/Parkin target Miro (This picture is original by the authors)
5.VPS35基因:VPS35基因是第三个被发现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VPS35的主要功能是,识别需要转运的膜蛋白受体并将其从内向反式高尔基体管网状结构(trans-Golgi network)逆向转运,使蛋白受体在细胞中重复利用,防止其被运送到溶酶体降解,保证细胞内代谢平衡[70]。
与LRRK2基因相似,VPS35基因D620N突变造成线粒体裂变异常[71, 72],其机制可能是VPS35 D620N突变加强与Drp1的相互作用,促进线粒体膜上Drp1复合物的周转,从而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此外,VPS35基因D620N突变可加剧MPTP所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目前对于VPS35基因突变导致神经退行性变的机制仍不清楚,在散发性帕金森病病例的大脑中发现氧化应激可以增加VPS35与Drp1相互作用[73],揭示VPS35基因D620N在线粒体过度分裂及功能障碍导致帕金森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且D620N突变可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环境毒物的敏感性[74]。
6.GCH1、CHCHD2、GBA、ATP13A2基因:GCH1是BH4合成限速酶,BH4缺乏在线粒体氧化还原信号和动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75]。GCH1突变造成的活性氧累积将损伤蛋白质、脂质和DNA,从而损害线粒体合成ATP,影响线粒体代谢功能,进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
CHCHD2基因在稳定Opa1以促进线粒体融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6],CHCHD2的突变导致蛋白在线粒体膜间隙中产生沉淀聚集,造成ETC受损,增加活性氧生成[77],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从而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
GBA基因(编码溶酶体酶葡萄糖神经酰胺酶β)突变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遗传危险因素,其基因缺失抑制溶酶体β-葡萄糖脑苷酶活性,进而导致溶酶体清除功能受损[78]。
ATP13A2(PARK9)是一种晚期溶酶体转运蛋白,ATP13A2通过溶酶体将多胺转运到细胞内[79],ATP13A2基因突变破坏了这种转运过程,多胺在溶酶体中积累,最终溶酶体肿胀并破裂,导致细胞死亡[80, 81]。